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服务类别 >> 绩效评价 >> 评价课件 >> 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

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

2023-09-19 11:11:52 来源:重庆中税网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6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的

通过开展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促进部门从整体上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评价主体和范围

各级财政部门是本级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主体。评价范围为本级各预算部门。

三、评价内容和指标

评价内容主要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基础工作管理、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绩效管理创新、监督发现问题七个方面,评价得分采用百分制和加减分制相结合。

(一)基础工作管理(20分)

1.推进度(20分)

是指通过对部门组织队伍、规章制度、专家中介库、指标体系、宣传培训等基础工作的评价,反映部门绩效管理整体推进情况。

得分=(部门自评得分×40%+财政部门再评得分×60%)×20/100

    部门自评得分,是指部门根据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自我评价得分;财政部门再评得分,是指财政部门在部门自评的基础上,审核确认的得分。

(二)绩效目标管理(25分)

2.申报率(10分)

是指通过对部门年度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与按规定应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进行比较,反映部门落实财政部门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要求的数量情况。

申报率=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应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100%。

应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是根据财政部门在布置年度预算时提出的相关要求所确定的部门应该编报绩效目标的项目数。

申报率达到年度预算布置要求的得10分。每低于要求10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3.目标覆盖率(10分)

是指通过对部门本年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资金额与部门项目预算资金总额的比较,反映部门落实财政部门绩效目标申报要求的资金覆盖情况。

覆盖率=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资金额/部门项目预算资金总额×100%。

覆盖率达到年度预算布置要求的得10分。每低于要求10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4.细化率(5分)

是指通过对填报细化量化绩效指标的项目数、资金额与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资金额的分别比较,反映绩效目标的细化程度。

得分=(有细化量化绩效指标的项目数/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40%+有细化量化绩效指标的项目资金额/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资金总额×60%)×5

(三)绩效运行监控(10分)

5.监控率(10分)

是指通过对是否有项目运行跟踪监控措施,以及纳入绩效监控的项目数量比重和资金规模比重进行评价,反映部门在项目运行中实施绩效管理的水平和程度。

得分=(有无绩效监控措施)×5+(实施绩效监控项目数/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40%+实施绩效监控项目资金额/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资金总额×60%)×5

有为1,无为0。

(四)绩效评价实施(20分)

6.评价覆盖率(20分)

是指通过部门实施绩效评价项目资金占部门项目预算资金总额比重的评价,反映部门实施绩效评价项目资金覆盖情况。

覆盖率=实施绩效评价项目资金额/部门项目预算资金总额×100%。

覆盖率达到年度预算布置要求的得20分。每低于要求10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五)评价结果应用(25分)

7.应用率(25分)

是指通过对部门应用绩效评价结果项目与绩效评价项目的比较,反映绩效评价结果的利用水平和程度。

得分=向财政部门报告评价结果的项目数/绩效评价项目数×5+向被评单位反馈评价结果的项目数/绩效评价项目数×5+评价结果内部公开的项目数/绩效评价项目数×5+已落实整改措施项目数/应整改绩效评价项目数×10。

绩效评价项目数包括按财政部门要求开展绩效评价的项目数和部门自主开展绩效评价的项目数。

已落实整改措施包括调整预算结构、改进预算管理、整改发现问题、健全制度措施、实施绩效问责等。

(六)绩效管理创新(加分项目,20分)

8.目标管理创新(7分)

是指通过对部门编报整体绩效目标和申报绩效目标资金数量、规模超过规定要求的评价,反映部门绩效目标管理创新工作情况。

得分=规定要求外绩效目标数量(小于等于3)×1+(申报绩效目标资金规模是否超过规定规模)×1+(部门是否编报整体绩效目标)×3 

部门在财政部门要求的绩效目标填报数量之外自行扩大1个绩效目标项目为1,最高为3。

是为1,否为0 。

9.评价推进创新(7分)

是指通过对部门自主组织开展绩效评价项目数量、绩效评价项目资金规模覆盖率超过规定规模以及对下级预算单位开展整体绩效评价的考核,反映部门拓展评价模式、扩大评价范围等创新情况。

得分=自主组织开展绩效评价项目数量(小于等于3)×1+(绩效评价项目资金规模覆盖率是否超过规定要求)×1+(是否对下级预算单位开展整体绩效评价)×3

部门每自主组织开展1个绩效评价项目为1,最高为3。

是为1,否为0。

10.结果应用创新(6分)

是指通过对部门将绩效结果主动对外公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向同级政府报告的评价,反映部门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的创新情况。

得分=(是否主动对社会公开)×3+(是否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向同级政府报告)×3

是为1,否为0。

涉密部门不考核对社会公开因素,相应分值分别计入“9.评价推进创新”的3个项下。

(七)监督发现问题(减分项目,-10分)

11.违规率(-10分)

是指存在违规问题的绩效评价项目数量和资金金额分别占部门实施绩效评价项目数量和资金总额的比率,反映部门预算资金管理使用的合法、合规情况。

得分=(存在违规问题的绩效评价项目数/实施绩效评价项目数×50%+存在违规问题的绩效评价资金额/实施绩效评价项目资金总额×50%)×(-10)。

违规问题是指单位或个人存在违反《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相关规定并已受到处理处罚的行为。

四、评价程序

(一)部门自评

各部门按照相关要求,开展自评工作,撰写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自评报告,报同级财政部门。

(二)开展评价

财政部门成立评价工作组,收集相关基础资料,必要时采用适当的方式开展现场评价。

(三)撰写报告

评价工作组对部门评价结果分类分析,形成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报告。

对涉密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单独组织开展。

五、评价结果和应用

(一)绩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二)评价结果反馈相关部门,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责成部门进行整改。相关部门将整改结果报告财政部门。

(三)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和报告。

(四)对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的部门,给予激励性奖励。

六、其他

(一)本方案自2013年开始实施。

(二)各级财政部门依据本方案制定年度具体评价实施方案;部门对所属单位支出绩效综合评价试点可参照本方案执行。

附: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指标解释

分值

评价标准

计算方法

一、基础工作管理

推进度

包括组织队伍、规章制度、专家中介库、指标体系、宣传培训等基础工作推进情况

20

年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情况

得分=(部门自评得分×40%+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得分×60%)×20/100

二、绩效目标管理

申报率

部门年度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与应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的比率

10

年度预算布置要求

申报率=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应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100%。申报率与年度预算布置要求比较,达到要求的得10分,每低于10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目标覆盖率

部门年度申报绩效目标项目资金额占部门项目预算总额的比率

10

年度预算布置要求

覆盖率=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资金额/部门项目预算资金总额×100%。覆盖率与年度预算布置要求比较,达到要求的得10分,每低于10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细化率

填报细化量化绩效指标的项目数、资金额与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资金额的比率

5

绩效指标细化程度

得分=(有细化量化绩效指标的项目数/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40%+有细化量化绩效指标的项目资金额/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资金总额×60%)×5

三、绩效运行监控

监控率

实施绩效监控的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与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的比率

10

绩效监控实施

得分=(有无绩效监控措施)×5+(实施绩效监控项目数/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数×40%+实施绩效监控项目资金额/实际申报绩效目标项目资金总额×60%)×5  有为1,无为0

四、绩效评价实施

评价覆盖率

部门实施绩效评价项目资金与部门项目预算资金总额的比率

20

年度预算布置要求

覆盖率=实施绩效评价项目资金额/部门项目预算资金总额×100%。覆盖率与年度预算布置要求比较,达到要求的得20分,每低于10个百分点扣2分,扣完为止

五、评价结果应用

应用率

应用绩效评价结果的项目数与绩效评价项目数的比率

25

评价结果应用方式

得分=向财政部门报告评价结果的项目数/绩效评价项目数×5+向被评单位反馈评价结果的项目数/绩效评价项目数×5+评价结果向内部公开的项目数/绩效评价项目数×5+已落实整改措施项目数/应整改绩效评价项目数×10

六、绩效管理创新

目标管理创新

部门编报整体绩效目标和扩大绩效目标申报数量、资金规模等创新

7

超出既定要求、突破原有模式、超越既定标准

得分=规定要求外绩效目标数量(小于等于3)×1+(申报绩效目标资金规模是否超过规定规模)×1+(部门是否编报整体绩效目标)×3   是为1,否为0

评价推进创新

拓展评价模式、扩大评价范围等创新

7

得分=自主组织开展绩效评价项目数量(小于等于3)×1+(绩效评价项目资金规模覆盖率是否超过规定要求)×1+(是否对下级预算单位开展整体绩效评价)×3  是为1,否为0

结果应用创新

评价结果公开、向同级政府报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的创新

6

得分=(是否主动对社会公开)×3+(是否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向同级政府报告)×3   是为1,否为0

七、监督发现问题

违规率

存在违规问题的绩效评价项目数量和资金金额分别占部门实施绩效评价项目数量和资金总额的比率

-10

处理处罚结果

得分=(存在违规问题的绩效评价项目数/实施绩效评价项目数×50%+存在违规问题的绩效评价项目金额/实施绩效评价项目资金总额×50%)×(-10)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解释

指标说明

  

目标
设定

绩效目标合理性

部门(单位)所设立的整体绩效目标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与部门履职、年度工作任务的相符性情况。

评价要点:
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是否符合部门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责;
是否符合部门制定的中长期实施规划。

绩效指标明确性

部门(单位)依据整体绩效目标所设定的绩效指标是否清晰、细化、可衡量,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的明细化情况。

评价要点:
是否将部门整体的绩效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
是否通过清晰、可衡量的指标值予以体现。    是否与部门年度的任务数或计划数相对应;
是否与本年度部门预算资金相匹配。

预算
配置

在职人员控制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实际在职人员数与编制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人员成本的控制程度。

在职人员控制率=(在职人员数/编制数)×100%。
在职人员数:部门(单位)实际在职人数,以财政部确定的部门决算编制口径为准。
编制数: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批复的部门(单位)的人员编制数。

三公经费变动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数与上年度三公经费预算数的变动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控制重点行政成本的努力程度。

三公经费变动率=[(本年度三公经费总额-上年度三公经费总额)/上年度三公经费总额]×100%。
三公经费:年度预算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招待费。

重点支出安排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预算安排的重点项目支出与部门项目总支出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履行主要职责或完成重点任务的保障程度。

重点支出安排率=(重点项目支出/项目总支出)×100%。
重点项目支出:部门(单位)年度预算安排的,与本部门履职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和经济影响、党委政府关心或社会比较关注的项目支出总额。
项目总支出:部门(单位)年度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总额。

  

预算
执行

预算完成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预算完成数与预算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完成程度。

预算完成率=(预算完成数/预算数)×100%。
预算完成数:部门(单位)本年度实际完成的预算数。
预算数:财政部门批复的本年度部门(单位)预算数。

预算调整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预算调整数与预算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的调整程度。

预算调整率=(预算调整数/预算数)×100%。
预算调整数:部门(单位)在本年度内涉及预算的追加、追减或结构调整的资金总和(因落实国家政策、发生不可抗力、上级部门或本级党委政府临时交办而产生的调整除外)。

支付进度率

部门(单位)实际支付进度与既定支付进度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均衡性程度。

支付进度率=(实际支付进度/既定支付进度)×100%。
实际支付进度:部门(单位)在某一时点的支出预算执行总数与年度支出预算数的比率。
既定支付进度:由部门(单位)在申报部门整体绩效目标时,参照序时支付进度、前三年支付进度、同级部门平均支付进度水平等确定的,在某一时点应达到的支付进度(比率)。

过程

预算执行

结转结余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结转结余总额与支出预算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本年度结转结余资金的实际控制程度。

结转结余率=结转结余总额/支出预算数×100%。
结转结余总额:部门(单位)本年度的结转资金与结余资金之和(以决算数为准)。

结转结余变动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与上年度结转结余资金总额的变动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控制结转结余资金的努力程度。

结转结余变动率=[(本年度累计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上年度累计结转结余资金总额)/上年度累计结转结余资金总额]×100%。

公用经费控制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实际支出的公用经费总额与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总额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机构运转成本的实际控制程度。

公用经费控制率=(实际支出公用经费总额/预算安排公用经费总额)×100%。

三公经费控制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与预算安排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对三公经费的实际控制程度。

三公经费控制率=(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数)×100%。

政府采购执行率

部门(单位)本年度实际政府采购金额与年初政府采购预算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情况。

政府采购执行率=(实际政府采购金额/政府采购预算数)×100%;
政府采购预算:采购机关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行政任务编制的、并经过规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采购计划。

预算
管理

管理制度健全性

部门(单位)为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务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对完成主要职责或促进事业发展的保障情况。

评价要点:
是否已制定或具有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等管理制度;
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规、完整;
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资金使用合规性

部门(单位)使用预算资金是否符合相关的预算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算资金的规范运行情况。

评价要点:
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
资金的拨付是否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
项目的重大开支是否经过评估论证;
是否符合部门预算批复的用途;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

预决算信息公开性

部门(单位)是否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公开相关预决算信息,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预决算管理的公开透明情况。

评价要点:
是否按规定内容公开预决算信息;
是否按规定时限公开预决算信息。
预决算信息是指与部门预算、执行、决算、监督、绩效等管理相关的信息。

基础信息完善性

部门(单位)基础信息是否完善,用以反映和考核基础信息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支撑情况。

评价要点:
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是否真实;
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完整;
基础数据信息和会计信息资料是否准确。

  

资产
管理

管理制度健全性

部门(单位)为加强资产管理、规范资产管理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整,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对完成主要职责或促进社会发展的保障情况。

评价要点:
是否已制定或具有资产管理制度;           相关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规、完整;
相关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资产管理安全性

部门(单位)的资产是否保存完整、使用合规、配置合理、处置规范、收入及时足额上缴,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资产安全运行情况。

评价要点:
资产保存是否完整;
资产配置是否合理;
资产处置是否规范;
资产账务管理是否合规,是否帐实相符;
资产是否有偿使用及处置收入及时足额上缴。

固定资产利用率

部门(单位)实际在用固定资产总额与所有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程度。

固定资产利用率=(实际在用固定资产总额/所有固定资产总额)×100%。

  

职责
履行

实际完成率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而实际完成工作数与计划工作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单位)履职工作任务目标的实现程度。

实际完成率=(实际完成工作数/计划工作数)×100%。
实际完成工作数:一定时期(年度或规划期)内部门(单位)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
计划工作数: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目标确定的一定时期(年度或规划期)内预计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

完成及时率

部门(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的实际工作数与计划工作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履职时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完成及时率=(及时完成实际工作数/计划工作数)×100%。
及时完成实际工作数:部门(单位)按照整体绩效目标确定的时限实际完成的工作任务数量。

质量达标率

达到质量标准(绩效标准值)的实际工作数与计划工作数的比率,用以反映和考核部门履职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质量达标率=(质量达标实际工作数/计划工作数)×100%。
质量达标实际工作数:一定时期(年度或规划期)内部门(单位)实际完成工作数中达到部门绩效目标要求(绩效标准值)的工作任务数量。

重点工作办结率

部门(单位)年度重点工作实际完成数与交办或下达数的比率,用以反映部门(单位)对重点工作的办理落实程度。

重点工作办结率=(重点工作实际完成数/交办或下达数)×100%。
重点工作是指党委、政府、人大、相关部门交办或下达的工作任务。

  

履职
效益

经济效益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此三项指标为设置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的共性要素,可根据部门实际并结合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设立情况有选择的进行设置,并将其细化为相应的个性化指标。

社会效益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效益

部门(单位)履行职责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

社会公众或部门(单位)的服务对象对部门履职效果的满意程度。

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是指部门(单位)履行职责而影响到的部门、群体或个人。一般采取社会调查的方式。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地址:重庆江北区红旗河沟3号轻轨1号出口东和银都B座7、8楼    电话:023-65366488 023-67023733
    重庆市合川区南办处希尔安大道1024号、1108号       电话 023-42838333   023-42757933
联系邮箱:cqkaiyuan2005@126.com  QQ:1026366761  版权所有©2014-2025, 重庆开睿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