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产品创新 >> 产品思考 >> 合川峡砚简介

合川峡砚简介

2024-12-01 11:54:03 来源:重庆合川峡砚行业协会 浏览:21

合川峡砚简介

   在嘉陵江沥鼻峡位于重庆市合川区草街办事处古圣村和高枧村辖区内,储藏有一种稀有的天然石材,名为墨玉石,俗称峡石,该石材形成于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距今约上亿年,属卡斯特地貌中的沉泥页岩,硬度为3~4级,经打磨后,细光滑,因石中富含的氧化铝易吸湿,故有哈气书字、储水不涸、留墨不腐的特点。雕刻艺人用石锯、手锤、凿子、刻刀、錾子、磨具等工具采用平刻、錾花、浮雕、镂空、圆雕等技法将其制作成砚台,取名为嘉陵峡砚。后以“合川峡砚”申报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故现习惯称为合川峡砚。
     合川峡砚制作技艺始于宋代,首先在北宋嘉佑元年至五年(公元1056-1060年)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合州(现合川)为张宗范等讲述理学时期和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200年),在重庆合川龙多山一题记《曹坤等纪游》中均有峡砚的相关记载。另据钓鱼城考古发现在南宋钓鱼城军民抗击蒙古铁骑时,有人用沥鼻峡之石制作砚台,送予钓鱼城守将王坚使用,并以“王
坚用砚”落款。1939年7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香港回到重庆不久,便在重庆合川县草街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取名育才学校,并担任校长。在当时办学条件极度艰苦,便常同草街乡公所兵役股长张竞成(古圣村人,中共地下党员)商量解决办法,为寻求更多的帮助,在当地招收了易元钊、易元祺等十名优秀少年入学,同李鹏等革命烈士的遗孤同堂学习。由于学习用具乏,在张竟成的帮助下,多次为学校无偿提供当地艺人制作的石砚(现名合川峡砚),作为陶行知等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因石砚有发墨快、不损笔峰、留墨不腐等特点,深受陶行知和师生的喜爱,使学生的各项成绩得到大大提升。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疯狂杀害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张竟成得知消息后迅速帮助陶行知和师生转移,并将石砚随身携带,从而避免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为新中国保留住了革命种子,合川峡砚也因此声名远扬。
    内战爆发时办学被迫终止,在七年办学期间,育才学校共招收了600多名难童学生,后来有300多名学生参加了地下党,其余天多数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才。

     解放后,育才学校不少学生常回到母校绚怀陶行知先生,返程时都念念不忘的寻购几方自己喜爱的峡砚,带回家作为纪念。
    1963年,中共党员张竟成任合川县麻柳石砚合作社第二届主任,为合川砚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0年代开始,合川峡砚的雕刻技法不断创新,品种和款式也日益增多,市场销售份额逐渐增大,于是涌现出一大批拜师学艺并立志从事峡砚雕刻的当地艺人,其中古圣村代表性传承人有谭敬云、李术全等;高枧村代表性传承人有王卫国、王政国等;还有其他村镇的爱好者如:李祖元、张礼雄、杨世宏、李治国等也纷纷前来拜师学艺,从此合川峡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经过800多年的沉淀和技艺传承,如今合川峡砚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之首,曾获得中国十大名砚的美誉。2007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纳入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12年合川峡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2年被重庆市旅游局、重庆市商委评为第一届非购不可·重庆十大礼品。2013年被重庆市商务委认定合川“嘉陵峡砚”为重庆老字号。2022年由合川峡砚行业协会组织成立了合川峡砚非遗馆和传习所。合川峡砚集文化、艺术、收藏、实用于一体,在北京、上海、广东、武汉、四川、重庆、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深受爱好者的追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重庆市合川区峡砚行业协会    地址:重庆市合川区中南路 315 号      咨询电话:(023)42727693 13808314575     
联系邮箱:cqkaiyuan2005@126.com  QQ:1026366761  版权所有©2024-2028, 重庆市合川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