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校友社区 >> 企业展示 >> 新农智汇(成都)科技 >> 新农经济:一本讲述乡村产业发展实践落地故事的书
新农经济:一本讲述乡村产业发展实践落地故事的书2024-10-22 14:52:34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重庆校友会 浏览:14次新农经济:一本讲述乡村产业发展实践落地故事的书 2022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布的第五个年头,从2018年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国832个贫困县脱贫,世界瞩目。 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专家围绕着乡村振兴进行理论研究,涉及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方方面面。理论研究自然应该持续进行,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中涌现了大量的阶段性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为我们团队研究的重点,旨在总结好的实践模式,让那些依旧存在“乡村振兴困扰症”的县(区)域,达到“看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找自身振兴的方向”的效果。 从我们的视角来看,2022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元年”,在这一年一是进入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二是乡村振兴战略进入到即将开始第二个五年的准备阶段;三是乡村振兴即将迎接二十大到来后的新格局。团队在“元年”也开始了“从理论到实践研究”的全面切换。 哲学中有“三论”: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团队从理论到实践的切换也是“三论”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先说方法论。团队早在2016年左右就开始在不同区域的不同产业中,用“全产业链模式”辅导乡村产业发展,最初的想法是乡村产业的发展一定进行“生产管理”,包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控,品种的选择和生产过程的管理,也就是现在国家倡导的“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构建和标准化生产。 基于生产管理再向产业的加工、仓储物流、交易、市场、品牌和金融等环节延伸,形成产业的“全链条”。同时,开始实践基于“互联网”的数字科技来固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把产业中的要素通过数字化进行关系优化甚至重构,达到提升产值、让企业增收、农民致富的“经济”效果。到了2017-2018年,团队陆续辅导了很多区县,几乎覆盖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类产业,有了一定的实践样本,我们“归纳”出一种能够助力乡村产业的“方法论”,我叫它“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模型”。 民族要复兴,产业必振兴,有了“方法论”的指导,团队相当于找到了“简易的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结合区县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文脉等要素,基于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给出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从2019年开始,更多产业辅导实践案例开始积累,有国家产业脱贫的典型案例、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场景的高质量发展案例、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向IPO的案例…… 再说理论。2020年,疫情阻断了出差去“田间地头”,但却给了我们“抬头看路”的大段时间,比如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几个部委让我们献计献策,探讨数字要素如何在农业领域市场化、工业互联网如何在农业领域应用、智能化如何在乡村中发挥有效作用,答案就是“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模型”。现在看来,当时我们算是国内最早在农业和乡村领域实践“产业互联网”的一批人了,此为后话。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三农问题是复杂的,仅有“方法论”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推敲方法是不是方向正确、是不是有坚实的依据,是不是切实有效,需要找到“底层逻辑”。 因此,团队开始反向研究,乡村产业发展首先要调整好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很多区县的情况是产业结构混乱,没有把产业的定位搞清楚,导致“撒胡椒面”的发展模式,不成体系。产业要振兴是需要更多资源支撑的,主要是三类: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本资源。资源叠加到产业上,助力产业发展,带动产值提升,才能实现产业兴旺,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乡村产业发展在“底层逻辑”的支撑下,使用“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模型”就能更加游刃有余的助力产业发展,落地乡村振兴实践。将其理论化,形成了“新农经济理论”,至此“不易的道”开始呈现。 说到实践,从实践案例到“方法论”,再到“理论”,以及后续在“理论”支撑下的大量实践案例,“三论”的形成是归纳与演绎不断往复的过程。事物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我们经常内部探讨,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到了十五五,乡村振兴要逐渐实现城乡融合,重点是生态农业,包括双碳;十六五要开始共同富裕,重点将是文化振兴。 在展望未来十五年的发展规律后,再回过来审视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如何去做,特别是到2025年余下的3年时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重中之重是“实践”,理论研究已经充分,那么接下来应该是“说得多不如做得到、实践真知、知行合一”的阶段。“实践论”要将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结合不同区域和产业的特点进行实践落地,即为“变易的术”。如前所述,我们想让那些依旧存在“乡村振兴困扰症”的县(区)域,不用过多地去听理论和方法,先看看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再去找自身振兴的方向。 所有的宏观都源自于微观,所有的整体都来自于局部,所有的动作都出自于认知。未来的竞争不是产品与产品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竞争,如何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突围,“方法”必贯穿其中。 2021年中旬,基于近年来的“裤腿卷着泥土的芳香”在田间地头跑过的百县,辅导千品(产业和产品)的沉淀,将“不易的道:新农经济理论”、“简易的法: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模型”和“变易的术:乡村全产业链发展实践案例”系统化进行了总结和输出。得幸,在乡村振兴主题1/20的选题通过率中,团队的研究成果顺利通过中国农业出版社的评审,于2022年8月《新农经济:产业互联网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一书顺利出版与大家见面。 新农经济:产业互联网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乡村产业如何更好地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大命题,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或一本书去探究出结果是不现实的,但是,能够将阶段性的成果,将我们研究和实践的乡村产业发展落地的故事,与乡村治理者、专家学者、企业家(产业家)、新农人们分享探讨,是我们的荣幸。 期待大家对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给予指导建议,期待通过“新农经济理论”的指引,通过“农业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模型”的指导,助力更多区县政府和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乡村全产业链实践案例”,期待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振兴,与我们携手同行去找寻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樊一麟 新农经济研究团队 2022年8月
上一篇:问道乡村:中国新农经济智库介绍
下一篇:没有了 ![]()
四川农业大学重庆校友会联络处 地址:重庆江北区红旗河沟3号轻轨1号出口东和银都B座7、8楼
|